“氣候發燒友集結”“王牌大咖帶你飛”——中歐氣候實驗性課程的學員招募海報這樣寫道。
今年暑期,中歐伙伴交流項目和中國計量大學碳中和與綠色發展研究中心攜手打造這一課程,邀請7位中外專家,推出32堂在線課程,從法律政策、經濟發展、社會科普、實踐案例等多維視角,解讀氣候變化議題。
課程免費向中國青年開放,無論是大學生、中學生,還是學校教師,都可以在線注冊學習。
主辦方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希望打造師資優、內容精、收獲豐的課程,讓學員體驗突破現有學科體系的創新式、沉浸式學習?!?/p>
誰授課?
7位授課專家是來自政府部門、高校、研究機構、智庫、NGO的學者、政策制定者和社會活動家。
他們在氣候變化或可持續發展等領域都深耕多年。例如,全球氣候與能源市長盟約組織(GCOM)亞洲項目團隊負責人Asih Budiati,在氣候變化、能源和可持續發展項目方面擁有超過16年的經驗,曾供職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澳大利亞國際開發署、英國國際開發署、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德國藝術與創新研究所董事Nicole Loeser,擁有20多年的國際合作經驗;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首席專家賈峰從事生態環保工作35年,曾任中美環境法治項目負責人、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公眾參與的媒體與傳播政策”研究項目中方組長。
授課嘉賓中,有學界專家,致力于研究與教學。例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副院長王信,主要研究綠色低碳城市設計與治理;比利時魯汶大學魯汶國際和歐洲研究可持續政治學副教授Katja Biedenkopf,多年從事歐盟環境和氣候政策的外部影響、美國氣候和環境政策、氣候外交、多中心碳定價和政策等研究和教學。
授課嘉賓中,也有業界翹楚,親身參與推動相關政策的制定。例如,荷蘭經濟學家Casper Van der Tak在氣候變化領域深耕超過20年,1990年代末就作為團隊領導協助荷蘭制定減排政策,并參與制定了歐佩克國際發展基金的氣候行動計劃;能源和環境政策專家Huw Salter,專注于中歐合作的氣候變化、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環境法、碳排放政策和碳定價等領域,曾作為中國碳論壇、環境與發展研究等多家機構的合作專家,也曾擔任歐盟商會中國碳市場工作組主席。
學什么?
大咖云集,給學員們講授哪些課程?
據了解,32堂課涵蓋的主題廣泛,如氣候變化的減緩與適應、氣候正義、城市與氣候挑戰、凈零碳鄉村規劃等,旨在讓學員一站式系統了解氣候變化來龍去脈、政策法律、實踐案例等知識。
有的課程高屋建瓴。例如,闡述《巴黎協定》的主要內容和國家自助貢獻的內涵;解讀歐盟氣候政策;介紹氣候變化國際公約的國際談判、責任歸屬、生效歷程和綠色氣候資金、損害賠償基金等爭議話題等。
有的課程視角獨特。例如,《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與金融有機結合的歷史;國際貿易與氣候變化之間的關系;碳排放權交易的利弊等。
有的課程著眼于青年行動。例如,鼓勵學生研究氣候政策設計案例;通過案例研究,展示社區或不同團體在氣候友好行動中的作用;鼓勵學生參與氣候傳播,提升公眾氣候意識等。
授課專家還為學員設計了思考題,鼓勵學員深入探索,尋找答案。例如,如何負責任地使用碳補償;如何讓氣候領域國際合作(談判)更科學、理性和公平;德國重啟煤電廠帶來什么啟示;學生能為增加氣候融資額做些什么等。
學員怎么說?
課后,學員微信群里,熱聊不斷。
不同專業背景的學員,都從課程中找到了思維的火花。中國計量大學材料與化學專業學生陳浩然表示,課程讓自己更了解當下的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海南大學英語專業學生曲洋辰表示,通過這個課程,自己有針對性地閱讀了《巴黎協定》等氣候領域的核心文本,“積累氣候方面的語料,以后能說能寫,甚至做一些演講?!?/p>
有學員點贊了課程設置的小細節。例如,每節課控制在30分鐘內,學習起來沒有壓力;英語授課的課程都配有中文字幕,對部分英語不熟練的同學起到很大的幫助等。也有學員建議,希望授課專家多借助多媒體工具,并增加互動環節。
邊錄制邊上線的課程,讓學員們儼然有了如同追劇、等更新的體驗。南開大學生物科學專業學生周山表示,課程內容令他震撼,也頗受啟發,“(老師)挖的坑太多,亟待填坑,期待老師能提供更多的思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