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中歐氣候實驗性課程上線,7位中外專家推出32節在線課程,從法律政策、經濟發展、社會科普、實踐案例等多維視角,解讀氣候變化議題。課程由中歐伙伴交流項目和中國計量大學碳中和與綠色發展研究中心攜手打造,免費向中國青年開放,無論是大學生、中學生,還是學校教師,都可以在線注冊學習。
然而,出乎意料,課程學員數量并未達到預期。這讓項目組織者、中國計量大學碳中和與綠色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虞偉既著急又苦惱:“這么好的課,大學生怎么不來呢?”
中國環境報:主辦方推出這個系列課程的初衷是什么?
虞偉:近年來,氣候變化議題非常熱門。但有意思的是,它的熱度在國際間、在我國政府層面、在環保人的圈子里,但是在國內的青年學生中,還欠火候。我在高校工作,據我觀察,近年來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關注氣候變化議題不多,哪怕是大學生經常開展的科普傳播都很少聚焦氣候議題,更不要說專業性比較強的科學調研和實踐課題了。
所以,我們策劃推出這個系列課程,希望把氣候變化話題推廣向青年和更多公眾,培育青年的生態素養,培養具有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力的青年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中堅力量。
中國環境報:您說這是好課,“好”體現在哪里?
虞偉:首先,這是一系列跨學科的課程,視角多元,深入淺出。課程從科學、政策、傳播、法律等多維度來解構氣候變化議題,不同專業背景、學習基礎的學員都可以在其中學有所獲。
其次,授課的中外專家陣容強大。他們在氣候變化或可持續發展等領域都深耕多年,有致力于教學研究的學界專家,也有親身推動相關政策出臺的業界翹楚。他們為學員解析復雜的問題、解讀前沿的研究成果、分享生動的實踐案例,并提供實用的行動建議。
第三,它為學員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和豐富的實踐機會。今年10月,優秀學員將有機會參與為期5天的線下課程、實地調研和成果路演,還有可能獲得去歐盟駐華代表團環境/氣候部門實習的機會。
中國環境報:你們預期會吸引多少學員?實際有多少學員?
虞偉:線上課程計劃8月底前結束,預期學員至少破千吧,但目前只有350多人來注冊學習。其實注冊過程也不復雜,只要在Classin官網或應用商店下載“Classin”APP,輸入班級號“242319047”,加入班級就可以開始線上學習了。
中國環境報:您覺得,問題出在哪里?
虞偉:我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我覺得,可能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大家以為,氣候議題太遙遠,和自己關系不大。雖然學了課程的學員會發現,氣候課程打開了全新的視角,氣候議題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現階段確實有不少青年還沒注意并重視這個議題。
二是大學生忙著“卷實用的東西”,精力有限。比如,實習、考證、考研、考編。這些經歷和證書,會為學生們未來的擇業就業加持,所以成為很多大學生在“充電期”——暑假的首選。相比之下,看似不實用的氣候課程想突圍就有點難了。從功利的角度來說,它的確不是非學不可,學它的收獲也很難立竿見影。
中國環境報:課程遇冷,會不會影響你們未來開展相關教學科普的熱情?
虞偉:這個情況確實有點出乎意料。我們也很著急,想把這些公益課程推廣出去,并為此采取了一些應對辦法,比如通過社交媒體、高校社團的公眾號等分享,方便更精準地找到目標受眾。
但總的來說,正因為氣候話題在青年中還不夠熱,所以才需要我們的努力,讓它被看到、被重視。等將來它有大批“自來水”了,那就不需要我們再吆喝了。